校园贷再现:大学生陷入债务危机,监管政策何去何从?

校园贷再现:大学生陷入债务危机,监管政策何去何从?

校园贷再现:大学生陷入债务危机,监管政策何去何从?

最近,校园贷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有在校大学生因助贷平台的线上营销而多次贷款,最终无力偿还导致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此类问题。

事件背景与典型案例

校园贷现象重现

尽管监管部门已经明令禁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校园贷”现象却再次浮现。近日,有在校大学生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在助贷平台的线上营销推荐下进行了多次贷款,额度高达上万元。用时一时爽,但直到无力还款,陷入被催收窘境,才惊觉贷款风险之大。

林立的故事:从限量版球鞋到债务旋涡

“一开始只是想买双限量版球鞋,没想到最后欠了1万多。”大四学生林立(化名)说道。两年前,他在一电商平台浏览潮鞋时,被平台推送的“分期借款”功能吸引。大二时,他首次通过该平台合作机构借款1.5万元,并按时还清。初尝“甜果”后,他后续又多次尝试了贷款行为,但直到最近,他在该平台上申请的上万元贷款因断了收入来源,再无力还清。

“我也想还,但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林立无奈道。据其所述,他目前有近600个电话催债,对方既不说是哪个机构,也不提供正式文件。无休止地催收,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助贷机构的灰色操作与风控挑战

助贷机构的灰色操作

为了规避监管,部分助贷机构采取了签署《非学生承诺函》等方式试图绕开限制。然而,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一助贷机构在用户贷款申请环节中,采取多家机构、多份协议一键授权的方式,《非学生承诺函》被隐藏其中,并未显著提醒。这使得许多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承诺函,从而顺利获得了贷款。

身份识别与风控难题

助贷机构在身份识别和风险控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多数机构无法直接接入学信网数据,只能通过年龄(如22岁以下)粗筛客群,但研究生、专升本学生或者一些超龄群体仍存盲区。此外,部分学生为了获取借款,不仅会签署承诺函,还会在填写公司相关信息中找人串通,助贷机构无法就此判断信息真伪。

专家建议与解决方案

加强身份核验技术

为了解决身份识别问题,专家建议放贷前接入学信网、社保系统等官方数据源,结合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等技术,确保借款人非在校学生。同时,定期抽查已放贷客户,对疑似学生用户启动二次审核。

优化风控模型与合作方管理

优化风控模型是关键。引入消费记录、社交关系、收入水平等多维度数据评估还款能力,设置贷款资金流向领域和额度限制,缩短还款周期,降低违约风险。同时,严格管理合作方,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合规协议,明确禁止向学生放贷,并建立追责机制;定期审计合作方业务,切断违规引流渠道。

共建健康校园金融环境

当前校园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助贷机构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避免利用学生的脆弱性牟利。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财经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共同构建健康的校园金融环境。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