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藥單方/蟋蟀蟋蟀XI SHUAI
性味:溫, 辛, 鹹, 小毒歸經:膀胱經, 小腸經寒熱指數:24英文名稱:Scaopipedus aspersus Walker Chinese Cricket
別名:屈屈,吟蛩,鬥雞,夜鳴蟲,蛬,蜻蛚,蛆蛆,將軍,蚟孫,蛐蛐,唧唧,叫雞,促織來源:為蟋蟀科動物蟋蟀的成蟲。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於田間雜草堆下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道地藥材:河北, 福建, 四川,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西, 廣東, 臺灣, 上海生長環境:草叢, 雜草叢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蟋蟀的傳統功效1. 補腎壯陽蟋蟀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腎虛、陽痿、早泄等症,是民間滋補妙品。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蟋蟀,味甘、性溫、無毒。能補腎壯陽,除風散熱,安神定悸。」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蟋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抗衰老等作用。
2. 平喘止喘
蟋蟀具有抗菌和抗炎的特性,可以幫助緩解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蟋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感冒和咳嗽的發作次數。
蟋蟀提取物已被證明具有支氣管擴張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3. 利尿消腫蟋蟀性寒、味鹹,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蟋蟀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一些具有藥理作用的成分,如蟋蟀多糖、蟋蟀肽等。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癃閉、水腫、腹水等症狀。
顯示蟋蟀的古代典籍《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拾遺》這部中醫古籍記載,蟋蟀這種中藥材具有通利的特性,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暢的問題。換句話說,若身體出現小便不通或是排尿困難的情況,古人認為蟋蟀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項。
在古代中醫學中,許多動物、植物甚至是礦物質都被視為有療效的藥材。蟋蟀被認為具有利尿效果,可促進小便排出,對小便困難的症狀有所幫助。這是古代中醫對蟋蟀藥性的理解和應用。
當然,現代人看待這種古老療法時,應保持科學和理性態度,並非所有古方都適合現代使用,也未必經過現代醫學驗證。但瞭解這些古籍記載,有助於我們理解傳統中醫藥學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底蘊。《 四川中藥志》:根據《四川中藥志》的記載,蟋蟀這種中藥材被用來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特別是針對陽痿的問題。在古時的中醫學中,人們認為蟋蟀具有特殊的藥效,能夠幫助改善和恢復男性的性能力。然而,具體的使用方法和劑量,《四川中藥志》並未詳細描述,這可能需要根據實際的臨牀經驗和個體狀況進行調整。這顯示了中醫學中對於自然界的利用與理解,將看似無關的生物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藥物,體現了中醫學獨特的智慧與見解。蟋蟀的運用方法與用量內服:煎湯,4-6只;研末,1-3只。外用:適量,研末敷。
蟋蟀的炮製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除去灰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孕婦禁服。
蟋蟀相關的方劑耳底八寶油蟋蟀可治療的相關疾病前列腺炎白帶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丹毒男性勃起障礙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腹水無尿及少尿夜間頻尿多尿全身性水腫幼兒遺尿感冒咳嗽蟋蟀含有的化學成分總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s),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其他未鑒定脂肪酸(Other unidentified fatty acids), 精氨酸(Arginine), 胱氨酸(Cystine), 組氨酸(Histidine), 賴氨酸(Lysine), 牛磺酸(Tau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討論留言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