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蠲痹湯可改善着痹,麻木不仁

除濕蠲痹湯可改善着痹,麻木不仁

除濕蠲痹湯由蒼朮、赤茯苓、白朮、澤瀉、陳皮、桂枝、滑石組成,從經絡辨證角度分析其適用症狀,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脾經方面: 方中白朮、茯苓、陳皮皆入脾經,比例也較高(0.197),故此方對於脾經虛證有一定的療效。脾虛濕困,導致水濕內停,出現肢體沉重、倦怠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此方能健脾燥濕,利水滲濕,改善脾運化功能。 但需注意,此方更偏向於脾虛夾濕而非單純脾虛。

膀胱經方面: 澤瀉、滑石均為利水滲濕之品,且膀胱經主水液代謝,因此此方也適用於膀胱經濕熱或氣化不利所致的症狀,例如小便不利、水腫等。 比例為0.207,顯示膀胱經的調理在此方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胃經方面: 陳皮理氣健脾,且胃經與脾經關係密切,故此方也能改善胃經濕熱或氣滯所致的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比例0.166,說明胃經調理也佔一定比重。

肺經方面: 陳皮理氣化痰,而肺主氣,此方也可輔助肺經的調理,尤其在濕邪困阻肺氣,導致咳嗽痰多等症狀時,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比例0.156,顯示肺經調理的比重相對較低,但仍具有一定作用。

肝經、心經及腎經方面: 雖然桂枝能疏通經絡,但其在方中比例相對較低 (肝經、心經皆為0.093,腎經為0.089),因此對肝、心、腎經的影響較小,主要以健脾利濕為主,間接改善其他經絡的氣血運行。 這些經絡的異常,在此方劑中並非主要治療對象。

總體而言,除濕蠲痹湯主要針對脾、膀胱二經的濕邪,並兼顧胃、肺經的相關症狀。 方中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健脾利濕、化痰利水的功效。 如果患者伴有明顯的肝、心、腎經病變,則需考慮加入其他藥物以加強相應經絡的治療。

相关推荐